在演艺事业的高速轨道上,张译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却又引人深思的抉择。今年,他推掉了七个男主角的邀约。当这个消息传出,娱乐圈内外一片哗然。在流量至上、竞争激烈的当下,主动拒绝主角的机会,似乎是一种 “逆行”。
张译,这位凭借扎实演技在影坛站稳脚跟的实力派,近年来佳作频出,从《红海行动》中坚毅果敢的队长杨锐,到《万里归途》中临危不惧的外交官宗大伟,再到《狂飙》中坚守正义的刑警安欣,他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 “正面英雄” 形象。然而,光环背后,他却陷入了某种困惑。如今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他,头发已略显苍白,眼神里也多了几分疲惫。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,更是精神与创作上的倦怠。

有影评人敏锐地指出:“当张译不再执着主角光环时,反而找回了表演的松弛感。” 深以为然,长期处于主角的位置,被聚光灯过度聚焦,创作空间反而可能被压缩。主角往往被赋予 “伟光正” 的设定,要在有限的框架内展现复杂人性并非易事。张译自己也坦言:“老演英雄,怕忘了普通人该怎么走路。” 这句话背后,是他对表演本质的深刻反思。他明白,演员的根基在于对生活的体悟,对普通人喜怒哀乐的精准捕捉。一直沉浸在英雄角色里,会逐渐远离真实生活的土壤,表演也会随之失去那份质朴与鲜活。

回顾张译的演艺生涯,早期的他在各类小角色中摸爬滚打,《士兵突击》里的班长史今,那个温柔又坚毅,将许三多带上正轨的老兵,张译把史今退伍时的不舍与眷恋演绎得淋漓尽致,那场在车里望着窗外北京街头,忍不住痛哭流涕的戏,至今仍让观众为之动容。那时的他,没有主角的光环加身,却能全身心地投入角色,挖掘出角色最细腻的情感。还有《追凶者也》里的五星杀手董小凤,他把这个又蠢又坏的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,那独特的口音、滑稽又狠辣的神态,都让人印象深刻。这些角色,或平凡或边缘,却被张译赋予了生命。
如今,他选择推掉主角邀约,是在给自己 “松绑”。不再被主角的身份束缚,他可以去尝试更多元化的角色,哪怕戏份不多,哪怕角色不那么起眼,但只要能让他回归到对表演纯粹的热爱,回归到对不同人生的体验与诠释,便是值得的。或许未来,我们会看到张译在一些小众影片中,或是在配角的位置上,绽放出别样的光彩,重新找回那份最初踏入演艺圈时,对表演的敬畏与热忱,用更松弛、更真实的表演,再次征服观众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