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8日,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组委会宣布,演员巩峥将担任本届“最佳男主角”奖项评委。这是他继2018年获得北京青年电影展最佳男主角后,首次以评委身份参与顶级电影盛事。组委会评价其“兼具表演实践与艺术思考,是青年演员中少有的‘学者型’人才”。

评委资格:从影帝到观察者的身份转变
巩峥的评委身份引发业内热议。某资深影评人指出:“他不是流量明星,却能用专业视角解读表演。这种‘演员评委’比纯理论派更懂角色塑造的难点。”在评委见面会上,巩峥透露自己的评审标准:“我会关注演员是否为角色‘牺牲’了自我。比如,有些演员通过夸张表情吸引眼球,但真正的表演应该让观众忘记演员本人,只记住角色。”这种观点被网友总结为“去明星化评审”,获得大量支持。例如,在讨论某部入围影片的男主角表现时,他坚持认为演员在“丧子之痛”场景中的眼泪流速过快,与角色心理状态不符,为此与另一位评委争论近20分钟。最终,该演员因0.1分的微弱差距未获提名。事后,巩峥在采访中解释:“表演不是数学题,没有绝对标准。但作为评委,我们必须为每个0.1分负责,因为这可能改变一个演员的职业生涯。”

评审细节:为0.1分差异与同事激烈讨论
据组委会工作人员透露,巩峥在评审过程中以“严谨”著称。他不仅会反复观看入围片段,还会记录演员的微表情与肢体语言。例如,在评审某部战争片的男主角时,他指出演员在“战友牺牲”场景中的握枪手势过于用力,不符合真实反应。这种“细节控”的评审方式,被同行评价为“既专业又负责”。此外,他还关注演员的“场外表现”。在讨论某位年轻演员时,他提到:“这个孩子在采访中说,为了演好角色,他去工地体验了三个月生活。这种对表演的敬畏心,值得鼓励。”最终,该演员因综合表现获得提名。
行业影响:推动“表演美学”的理性讨论
巩峥的评委工作引发了对“表演评价标准”的广泛讨论。他在评审期间撰写的《表演的重量:从技术到心灵的跨越》一文,被《中国电影报》全文刊登。文中提出“表演三度论”:技术精度(台词、肢体)、情感浓度(共情力)、思想深度(角色哲学),这一理论被多所高校影视专业列为教学案例。某表演系教授评价:“他打破了‘演技玄学’的迷思,用科学方法解构表演,这对行业规范化有重要意义。”此外,他还呼吁建立“表演档案库”,记录演员在不同阶段的表演风格变化,为行业研究提供数据支持。
公众反馈:演员“破圈”带来的正能量
与以往明星评委引发争议不同,巩峥的评委身份获得公众一致好评。在微博话题#巩峥评委好专业#中,网友留言:“原来他不仅会演戏,对表演的理解这么深刻”“这才是真正的‘德艺双馨’”。某青年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看了巩峥老师的评审记录,我重新思考了表演的意义。演员不该只是‘演’,更要‘成为’。”这种行业内部的反思,被视为巩峥评委工作最大的价值。某影评人总结:“他的存在证明,演员可以既是‘表演者’,也是‘思考者’。这种双重身份,正是中国电影需要的。”
